计算机成像技术对中国电影特效的影响
2019-10-08 16:33

分类号:J916特技

密级:公开

•:

^<7902><

学校代码:数五字多换替 学 号: 数五字多换替

•0舛女孚

Northwest University

硕士字© it x

MASTER'S DISS E RTATI O N

计算机成像技术对中国电影特效的影响

学科名称: 美术学

者: 孙形 指导老师:庞永红教授 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会 二 0-0年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必、珑

2防年沧月〃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思o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勺、石:

>。心年上月〃日

中文摘要

中国电影自二十世纪九卜年代与国际市场接轨以来,就面临来自世界影坛的激烈竞 争与挑战。计算机成像技术(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的大量运用革新了电影特效 的传统制作理念,并成为电影制作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之一。而大力发展计算机成像技 术也成为中国电影有力抗衡外来影片冲击、提高商业电影票房收入以及边向电影产业国 际化道路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如何将这一技术运用于电影特效领域、中国传统电影特效 的发展历程、美国电影产业中的成功案例分析、以及如何运用计算机成像技术促进中国 电影的市场化发展等四个部分,研究了计算机成像技术对中国电影特效的影响。只要将 技术与资源善加融合,中国电影就能够有力抵御外来商业影片的文化与市场侵袭,在走 向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也获得经济与艺术的丰收。

关键词计算机成像技术,电影特效,中国电影,国际化,电影产业

The influence of 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 technology on Chinese film effects

Abstract

Since the 1900s when Chinese films were introduced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t has been facing fierce competition and challeng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extensive use of 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 (CGI) technology has revolutionize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involved in generating visual effect, and also become one of the essential techniques in film p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GI technology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for Chinese films,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sist the impact of foreign films, increase box office of the commercial films and lead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is article contains four parts: CGI technology applied to movie e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in Chinese film industry, the relative case studies on American film industry and methodology of the CGI applications for the marketization of Chinese films. Altogether, a thorough study on the revolutionary impact of CGI technology on Chinese films is provided. If the technology and resources are integrated successfully, Chinese films can effectively resist the market invasion from foreign commercial films, in the move towards it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ts economic and artistic success.

Key words: 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 film effects, Chinese film, Internationalization, film Industry

目录

引言......................................1

1.1研究目的与研究范围..........................1

1.2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2

1. 3理论基础..............................2

1.4研究设想...............................3

第一章:电脑特效制作时代的到来.........................6

1.1面临挑战与发展的中国电彩特效.....................6

1. 2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定义........................8

1. 3计算机成像技术奇观魅力.......................8

1.3.1强烈的立体真实感.......................9

1.3.2唯美的影片色彩...................... 11

1.3.3题材与想象力的拓展.....................12

1.3.4降低成本节省资源......................12

1.4电脑特效的分类...........................13

1.4.1运动捕捉..........................13

1.4.2运动追踪..........................14

1.4.3抠像............................15

第二章:中国电影特效的历史发展........................18

2.1中国电影特效的初级探索阶段.....................18

2. 1. 1 -十至三十年代初步尝试................18

2. 2新中国特效制作的科技更新阶段...................18

2. 2. 1四十至五十年代科技探索与发展..............18

2.2.2六十年代创造与研发.....................20

2. 3停滞之后的全新开拓时期......................20

2. 3. 1七十至八十年代绝地重生.................20

2. 4中国电影特效的国际化时期.....................22

2.4.1九十年代数字化转型.....................22

2. 4. 2 -十一世纪迅猛发展..................22

2. 5中国特效的未来挑战........................23

第三章:来势汹汹的好莱坞...........................24

3.1好莱坞电彫的市场化定位.......................24

3. 2面对好莱坞冲击的中国电彩.....................24

3. 3电影《阿凡达》的创作过程.....................25

3. 3.1《阿凡达》创作前期....................25

3. 3.2创建潘多拉星.......................26

3. 3.3革新运动捕捉.......................27

3. 3. 4创造协同工作摄影机(Simul-Cam)....... 28

3.3.5 新型 3D 摄影机(Fusion 3D Camera). 28

3. 3. 6 虚拟摄影机(Virtual Camera)..... 29

3. 3.7《阿凡达》对特效电影的发展影响..............29

3. 4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野心......................32

第四章: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35

4. 1中国电影的市场优势........................35

4.1.1观众对更震撼视效的追求...................35

4.1.2华语电影市场的迅猛增长...................36

4. 1. 3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领军人物..............36

4. 1.4优秀本土制作团队的成长..................37

4.2中国电影的文化优势........................ 38

4. 2. 1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38

4. 2.2借鉴成功的市场模式....................39

结论.....................................41

参考文献...................................42

致谢.....................................43

引言

1」研究目的与研究范围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成像技术(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的阐述,深入研究了电 影特效制作对电影产业重大的变革意义,以及这项技术对中国电影国际化、产业化的深 刻价值。研究范围包拾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内容解析,中国电影特效的发展历史,并对比 中美两国电影在市场定位、创作团队、营销和推广的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本文是对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趋势作出的论述和预测。在最后一章中,论文通过客观优 势与资源的分析,提岀中国电影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可借鉴的成功模式相融合,其重点意 义是充分吸纳国际产业化的技术成果,如此才能有效抗衡外來电影对市场的冲击,开创 中国电影的崭新时代。

二十世纪之初,敏敏词换替。

事实上,电影最初就是作为一项技术创新被发明岀来的,所以百年以来的电彩史, 从一个侧面來说就是一部特效技术的发展史。于是,在众多电彫人的不懈追求和观众对 新奇视效的期待之下,电影特效…直推进了人类视听审美的进化,也因此促进了的电影 的产业链形成,让电影超越技术的领域,负载着文化、艺术、商业、政治等多重性质向 全球输出。如果说电影是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商业艺术,那电影特效已经成为决 定现代商业电影成功的最大因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电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世界电影制作的创新竞争逐渐 聚焦于计算机成像技术(CGI),“电脑导演”决定了一部电影的观赏性优劣。CGI技术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动画与合成,这正是本文第一章阐述的重点;而2009年全球 范围内掀起的3D电影和IMAX电影狂潮,更是对电影的拍摄、表演、后期合成到观影 模式的彻底革命。这项技术将电影创作开拓至无超的境界,它正努力的将虚拟的视效转 换为身临其境般的现实,电影已经不再限制与视觉与听觉的幻象,而是向包含触觉与嗅 觉的创新方向不断发展。现代电影削弱了剧情的重要性,提升惊人的视效冲击,令影片 超越了种族、文化、和地域的市场限制,传播至世界的任何地方,电影由此在取得商业 的巨大成功同时也开发出自身更为深远的影响力。中国电影在新世纪有着突飞猛进的发

¥

展,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电影从传统的意识形态工具向着产业化方向迅速转型。面 对FI趋年轻化和市场化的国内观影人群,数字特效技术已经成为决定商业电影成败的第 一标志。本文研究的核心目的便是大力发展计算机成像技术,并充分吸纳来自国际的优 秀经验。

1.2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

本文作者在论述中融合了的自身的实践经验,这也是本文侧重电影特效的技术坏节 的原因。以往的相关研究鲜有将前沿流行趋势分解为具体技术操作的先例,成为研究领 域的一块空白,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属于制作趋势性的论述,采取最前沿的国际 商业电影视角,结合了近年典型的商业电影案例加以分析,所有相关数据与资料均来自 当下最热门的特效影片,具有最新的实效性,对于当前综合分析中国电影特效及市场现 状具有贡献作用。

本文还特别研究了近百年的中国电影特效史,提炼出历史概论,包含了从停机再拍、 模型制作、直到今天数字特效的不同阶段的发展轨迹,这不但是对中国特效技术的发展 溯源,而且对于结合技术与民族文化、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视效影片深具意义。中国电 影特效史的总结在以往留有许多空白,对许多人造成误解:认为只有美国才有悠久的特 效发展史,而中国只是近代才舶来这一技术。中国电影的特效历史资料十分稀少,作者 在参阅了《上海电影百年图史》以及中国电影网、世界电影特效史等繁多信息,才将中 国特效的起源直到CGI技术的运用加以贯通。

在对比国内外坏境方面,本文第三部分关于2009年全球最高票房影片《阿凡达》 的系统论述是论文的重点章节,解析了美国电影市场成功的各方面因素,作者搜罗了关 于《阿凡达》特效制作的所有重要相关信息,为获得精准的资料信息,更翻译并拮取了 影片揭秘的官方视频资料,分析了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市场的巨大影响与中国电影产业中 的缺陷,认真研究一部电影强于讲述整部电影史,通过对《阿凡达》的全面解构,不仅 可以学习萸国电影的创新精神和市场模式,还对了解未來电影制作与放映的发展趋势具 有前瞻性作用。

1.3理论基础

本文在论述主题时揉合了技术、史论和市场三个方面。技术方面的解析以

Mark Cristiansen编著的《后期特效完全剖析》一书为基础,该作者不仅参与了著名灾难

影片《后天》和魔幻电影《加勒比海盗》的制作,且长期致力于CGI技术的书籍和教程 撰写,本文在论述运动捕捉、运动追踪和后期抠像等技术流程时得益于Cristiansen专业 的制作理论,另外《CGMAGAZINE》杂志是论文的重要参考资料,为本文的技术解析 提供丰富应用范例。而特效史方面的理论较为散乱,难以搜集,但论文仍汲取了杨金福 编著的《上海电影百年图史》的部分背景知识,结合中影集团官方网站的《电影特效百 年发展史》专题进行系统整理,根据不同年代进行划分,从上海历史资料——上海电影 志当中针对特定阶段收集相关信息,从而总结出中国电影特效的发展概论。最后在市场 理论研究方面,则以理査德•麦特白(RichardMaltby)编著的《好莱坞电影史》以及尹 鸿萧志2001年的论文《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为依据,对比当前国 际环境下,中美两国电影市场的特性分析。在提出中国拥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具备挑战 好莱坞文化优势这一观点时,作者参阅了大卫A•普莱斯(David・A・Price)的著作《皮克 斯总动员》和董肠主编的《韩剧攻略:当代韩国电视剧研究》作为背景资料。《皮克斯 总动员》不仅是引领世界CGI技术发展的前沿团队,其在坚持超越迪士尼这一梦想时取 得的成功,对于中国今日对抗好莱坞具有同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韩剧》理论旨在分 析韩国如何将中国儒家文化精神核心和美国流行文化的推广模式加以结合,从而取得国 际市场认可,韩国的成功商业先例对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有着特殊的对照作用。

1.4研究设想

由于专业从事影视后期方向的研究与学习,本文作者在设定研究范围之初就划定了 电影的特效领域。计算机成像技术的魅力不仅令观众着迷,对于制作和研究者也一样深 具吸引力,特效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本身就是一件如同变魔术一般激动人心的事业,而当 这一技术与综合艺术的载体一电影相结合之时,更焕发出无尽的光彩。视觉震撼又不 断创新的影片特效让人难以按耐一探究竟的好奇,也正因为它所营造的惊奇视效和制作 悬念而令更多观众趋之若鹫,从而获得巨大商业市场的成功。当好莱坞视效大片接二连 三的登陆中国,不断创造票房奇迹,计算机特效技术的应用也变的备受瞩目,它成为集 合科技、艺术、商业、文化的焦点,推动彼此间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与娱乐 方式。而计算机成像技术在中国电影的应用才不过短短十几年,中国电影目前正处在产 业化转型与蓬勃市场发展的特殊阶段,若要提升民族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就要与国际趋 势接轨,努力发展特效技术,计算机成像技术将会对中国电影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与变 革,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技术与市场的联系,对比分析国内外电影特效的发展状况,提出

能够抗衡国外电影冲击的有效措施,预测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树立年轻 电影人相信中国电影的市场潜力并能够和好莱坞平等对话的信心。

1.5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计算机成像技术对中国电影特效的影响这一主题时主要使用了三种研究 方法。

第一种;描述性研究敏敏词换替模式的问题。同时对 好莱坞电彩的典型案例分析有利于中国电影前瞻市场和积累经验,并通过对比国内外电 影票房的数据分析,揭示了电影除文化意义以外的产业意义。

第二种:文献研究敏敏词换替经验的 同时也总结历史经验,咋日与今天的对比,也让人们在了解特效历史的演变同时也把握 技术与文化的结合,促进未来中国电影利用先进技术创作具有东方特色的视效风格。

第三种:经验总结法。本文第一章通过对计算机生成技术的归纳与分类,将其应用 方式与特点提升为电影制作经验的一种方法。在对好莱坞电影的案例研究中也将影片具 体的策划与推广活动加以分析,总结推广其先进经验,与中国的电影发展相结合,清晰 的看待其优势和弊端,做到取长补短的借鉴作用。

1.6预期结果和意义

中国电影在技术发展上固然与好莱坞有着近十五年的差距,但在其他方面中国所具 备的特殊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电影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未来形成能够 对抗好莱坞的强大力量也绝非空谈。首先中国每年成倍增长的电影消费市场是中国电影 产业的巨大拉动力,观影人群的年轻化也加速了中国电彩审美和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 保护发展国产电影的民族意识也在广泛崛起,成为民族电彩成长的土壤。其次,深厚的 中国文化对电影的取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而中国五千年的民族意识形态传播长期 影响亚洲国家,容易取得不同国家观众的文化认同,而神秘的东方哲学与风情对西方国 家同样具有新鲜感,即使同一题材的表现方式也迥然不同,避免了好莱坞电影仅注重技

术发展但缺乏精神内涵的弊端。第三,中国电影已经拥有了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 导演与演员,他们是创作精品影片,推广中国电影的领军人。除此以外,优秀的本土特 效制作团队的建立和大批专业素质人员的涌入为民族电影制作补充了源源不断后续力, 同时中国开放的环境和更多的市场机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人才,无论投资与 制作,跨国合作日益增多,促进中国电影学习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向国际化努力迈进。根 据中国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中国电影尚有300亿票房市场尚未开发,潜力巨大的中国电 影结合自身优势,必将取得艺术与商业的双向成功,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电脑特效制作时代的到来

1.1面临挑战与发展的中国电影特效

2001年至2004年,三部曲电影《指环王》超越40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一举拿 下了第76界奥斯卡电影节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 最佳化妆、最佳视觉效果等11项大奖,与《宾虚》和《泰坦尼克号》两部电影,并称 奥斯卡史上获奖最多的影片。《指坏王》之所以能够摘取如此名利双收的耀眼桂冠,是 由于影片首次采用了大量数字特效完成电影画面,仅《指环王3:王者归来》一部电影中, 所采用的数字特效镜头就高达1400多个,堪称影坛之最。除却宏伟的魔幻背景和史诗 般的壮阔画卷,影片当中使用全电脑动画技术首次创建了咕噜(Gollum)这个瘦弱矮小、 皮肤惨白的魔怪角色,与《星球大战》中使用特型演员扮演的小型机器人不同,咕噜自 如的表演、丰富的表情以及鲜明的个性都令观众信服的接受了虚拟角色的真实性,他 们认为咕噜是一个有生命的角色,是影片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指环王》模糊 幻想与现实边界的惊人魅力和市场的巨大成功,不仅掀起了全球电影特效数字化的滔天 巨浪,也由此开启了全新的电影制作时代。

时至今日,数字电彩特效已经成为横扫全球的视效时尚。当形形色色的图像信息冲 击令人麻痹,唯有驰骋于想像的特效电影能够唤起观众眼中最为惊奇的光彩。无论是像 《加勒比海盗》这样使用特效塑造角色,还是像《返老还童》当中实拍与特效相结合, 抑或纯粹由三维动画制作的影片《美食从天降》,电脑特效的使用或多或少的已经融入 了所有电影的形式之中,并更加深入的与影片题材和内涵相结合。如今纯熟的电脑特效 技术,已经让观众于电影观赏时忽略了电脑技术的存在,完全沉醉在享受流畅的画面镜 头、美轮美奂的影片色彩和不可思议的幻想世界当中。电脑特效的使用使得传统电影在 内容以及形式上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电影的叙事特性逐渐被削弱,而景观似的镜头 开始大幅增多。长久以来电影被认为是一种叙事性艺术,但随着特效电影市场比重的增 加,故事和情节正在丧失他们在电影中的重要性。或者说,挑剔的观众们对奇观景致的 追求不断上升,使得画面视效和情节一样重要,甚至超越了故事本身⑴。电脑特效技术 开创了崭新的电影风格,无限扩大了电影制作的可能性,并展示了特效电影无可比拟的 震撼与魅力,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以电脑技术制作的特效电影时代的到来。艺术魅力和巨 大商机构成的诱人蛋糕,令特效电影成为打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而积极寻求民族特

效电影的发展之路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新一课题。

中国电影从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像市场化转型,经历十余年从体制、管理、设备、技 术到观念、形式、题材、放映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链条改革,华语电影在新世纪呈现出 愈加蓬勃的气象也显示了其强大的市场潜力。这期间不乏《美丽新世界》、《甲方乙方》、 《不见不散》、《甜蜜蜜》、《我的父亲母亲》等优秀民族电影问世,但真正点燃华语电影 市场的火种是张艺谋2004年导演的诗意特效武侠大片《英雄》。该片强烈的色彩冲击以 及国际化特效团队的加盟制作,令电影将武侠题材表现的如舞蹈般优美,而枫林对决和 万箭齐发等经典场面均借助电脑特效技术完成,在国产电影中其视觉效果具有空前的冲 击力。《英雄》首次突破了过亿的票房收入,不仅彻底扭转了中国电影市场低靡的状态, 更让人们看到电脑特效运用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潜在的巨大商机。前沿科技数字特效与中 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释放中国电影人的想像力和创作力的同时,也开发出每年成倍递 增的庞大观众市场,《天地英雄》、《功夫》、《十面埋伏》、《无极》、《赤壁》、《画皮》等 特效国产大片接连诞生,而电脑特效更在各种题材类型的影片创作中被广泛采用,《天 下无贼》、《云水谣》、《龙虎门》、《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叶问》等各种影片或明 显或隐含的特效使用不胜枚举,而2009年更是中国特效电影丰收的一年《非常完美》、

《建国大业》、《孔子》、《十月围城》等影片不仅从创作题材上大大拓宽,特效使用的风 格也在不断丰富,技术也更趋成熟。电脑特效的设计与运用已经对判断一部影片的欣赏 性高低起到决定性意义,而特效电影也无可争议的成为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影片类型。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当中,国际宣传能力最好的方式,其商业市场的成功往往还具有 文化推广的重要作用由电影所带动的系列经济效益之外还能够承载一个国家的价值理 念与民族信仰[役文化与商业的联合,使得加以文化包装的商品更容易行销市场,而以 商品流行为依托的文化也会随之被更多的宣传,文化产品的特殊性使得以电影为先锋的 形象、服装、音像、图书、旅游等系列产业共同开拓更为广阔的经济领域,文化输出的 竞争也成为超越国界的全球经济战场。因此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尤其是电影产业的国 际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电脑特效作为中国电影产业接轨国际的中坚力量,更需要加速 发展以保护中国电影市场,抗衡以美国为首的文化倾销。

从1933年制作《金刚》至今,美国以好莱坞为首的特效电影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 发展。由最初时期的木偶逐帧摆拍,到后来分层手绘虚拟背景,直到现在的电脑特效, 羌国电影特技始终走在世界的尖端。其强大的视效制作和包揽全球的电影宣传几乎垄断 了特效电影的国际市场,无人与之匹敌。尤其刚刚结束的2010年——《变形金刚2》、

《达芬奇密码续集》、《哈利波特6: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以及《暮光之城》等特效大 片的系列登场,不但令观众目不暇接,更接连创造票房奇迹。其中派拉蒙公司的《变形 金刚2:卷土重来》更超越1997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3.6亿的最高票房纪录,以4.6 亿成为中国电影票房冠军,随后又在年底迅速被势如破竹的《阿凡达》以12亿人民币 票房打破封顶。面对中国庞大的电彩市场和尚在萌芽的民族特效影片,我们不得不警醒 自我——究竟我们应该在无可匹敌的美国特效大片下相形见细偃旗息鼓?还是分析客 观实际,积极的迎接挑战,抓住国际特效电影发展的市场机遇?

2009年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特效电影硝烟尚未散尽,2010年的新一轮竞争已经悄然 拉开序幕。特效电影华丽视效的背后是一场场残酷的经济市场竞争,甚至是文化与艺术 的彻底征服,如何面对挑战,使电脑特效技术更好的与中国电影创作相结合,从而向国 际化市场转型一一是崛起的中国电彭摆在眼前的攀山之路。

1.2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定义

传统电影特效又称电影特技,包含化妆、模型、数字控制等人工制造的幻觉与假象。 其用途在于可以避免演员做特殊表演时处于危险境地、降低电影的制作成本、拓展并丰 富影片题材、达到实拍镜头不可实现的角度或是内容,从而令创作者更为自由和完美的 发挥创意。

而计算机成像技术是电影特效的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即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简称CGI。】,也是通常所说的电脑特效。它是指以虚拟数字形式创建影片所需 要的角色、场景以及特殊动画效果,摄制与合成动态画面,而整个的过程完全不需耍摄 影机或演员的参与,全部金电脑软件中制作完成。CGI既可以表现手绘感十足的传统动 湎片,又可以创造逼真自然的照片级影像,甚至能够将虚拟的动画角色与实拍画面完美 结合,这沏是以往电影特技所无法企及的效果,令电影创作如虎添翼,题材表现可谓 无所不能,而电脑特效的应用对影片的拍摄、洗印、剪辑、合成等流程也是一次彻底的 革新。

CGI技术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在计算机尚有--间房子人小的 时候,天才们已经为今天广为人知的于绘板、数码录音与摄像、Adobe系统、三维图形 处理等技术而开始研究,早期的CGI技术山于受到硬件平台和时代观念的限制尚不成熟, 只能制作简单的图形动画,因此在接近30年的发展中都仅仅被用于展示和广告领域。 其中只有以艾德•卡姆尔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在CGI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探索上从未停步,他

和约翰•拉赛特等人于1981年建立了皮克斯工作室(Pixar)⑷,利用前沿技术开发出专 用于三维技术的皮克斯计算机,而1998年他们与迪斯尼合作了世界上第一部二维动画 电影《玩貝总动员》,获得空丽的轰动与成功,标志着让算机牛成技术正式问鼎电影特 效的开端。2000年后世界范围内的电脑硬件与图形技术都得以爆炸性发展,不断创造的 视觉奇观,令CGI技术被广泛应用至游戏、广告、互动媒体、舞台视效、电视包装等各 个方面,而它在电影特效上的运用则尤为绚丽,本文在此仅讨论在特效制作领域当中CGI 技术的使用与发展,并透过这一技术探讨其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

CGI技术不仅仅深刻影响了电影特效的表现方式,甚至对整个电影制作流程也产生 了深远的变革。以电影的后期制作为例,早期的电影编辑,具有极强的流程性,且不可 复制。通常是通过拍摄、冲印、剪辑、放映几个程序完成,这种编辑方式称作线性编辑 (Linear)o但这种编辑方式需要在胶片上直接操作,因此剪辑师和特效师能够发挥的空 间极其有限,并且过多对胶片的剪辑和处理容易造成电影播放断片的情况发生。

而电脑技术的成熟将特效制作推向了自由创作的巅峰,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剪辑素材 可以无限制的被复制,并且可以任意颠倒顺序组成故事,剪辑师可以选择多种叙事方式 来完成构思;而相应的,三维动画与抠像合成技术使得电脑特效和实拍人物的结合也更 为自如,这种不受流程制约的电影后期编辑方式称为非线性编辑(None-linear),即数字 电影特效制作方式。数字技术的问世和成熟,拉近了设计师之间的技术平台,也由此彻 底的解放了电影创作者们的想象力。

1.3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奇观魅力

计算机图像生成技术的诞生引领了电影的全新革命。越来越多的电脑图形图像技术 被应用于电影的制作中,视效的魅力大大超越了影片的本身,除了像《2012》这样的展 现世界末日的纯粹特效影片外,特效更以隐蔽的方式融合于各种影片之中,例如《本杰 明•巴顿奇事》当中返老还童的布拉德•皮特,或是《阿甘正传》中汤姆汉克斯与美国总 统握手的画面,都是数字特效的杰作经典。现在已经很难从一部电影中找不到特效的痕 迹,观众对特效电影情有独钟,不仅仅由于它所实现的幻想画面,更因为其与传统电影 拍摄相比更为独特的形式美感。

1.3.1强烈的立体真实感

1980年乔治•卢卡斯拍摄《星战2》的时候其中的不到一米的机器人和绝地大师尤

达要使用特型演员表演加木偶技术才能得到逼真效果,但仍看起来缺乏真实感。20世纪 90年代末,皮克斯公司发布世界首部全3D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标志着三维技术 成熟运用于电影的开端。自此,《魔戒》中的活灵活现的小怪物“咕噜”,《骇客帝国》 中成千上万的机械章鱼,《蜘蛛侠》当中纵横高楼的蜘蛛人,《变形金刚》中高大真实的 擎天柱……不胜枚举的3D动画角色开始在电影中扮演主角,甚至可以通过3D手段, 将死去的明星“复活”再度表演,真实的效果足够以假乱真。此外三维技术的运用更为画 面凭添了空间感强大的背景视效——卢卡斯在1999年再次推出《星战前传:魅影危机》 时坦言,由于电脑技术的应用,他才得以将虚构的银河共和国首都科洛桑(Coruscant) 这样的城市以及城市中杂居的各种奇怪种族完美再现,卢卡斯旗下的著名特效公司工业 光魔(ILM,全称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在影片中2200多个特效镜头的使用,为观 众呈现了真实的宇宙城市,令人叹为观止。特效电影立体感的角色和背景有别于传统布 景拍摄或是道具替代的方式,其所达到的规模和效果也是空前的⑸。

1.3.2流畅的超长镜头

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机位如何设置是得到良好镜头的前提,但传统摄影往往在拍摄长 镜头或是特殊视角的时候往往受到限制。但在动画软件中,制作者可以构建无数台虚拟 摄彩机,只需要赋予摄影机相应的路径,它便可以依据设定自由拍摄。而电脑技术的发 展更可以将推、拉、摇、移、跟等镜头表现发挥到极致。长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里不间 断的表现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段落,它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 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而它也往往在一个镜头当中包含了需要数个镜头才 可以交代的复杂信息。传统拍摄中需要使用摇臂,推镜或是拉镜的范围不能超越焦距和 摇臂长度。而电脑动画的使用另创作者可以从宇宙一直穿越云层、国家、城市、建筑, 直到主角的脸部特写。这种镜头在特效影片的开篇可谓司空见惯。导演巴兹•鲁赫曼(Baz Luhnnann)的著名歌舞剧《红磨坊》,让•皮艾尔•热内(Jean-Pierre Jeunet)充满法国爱 情浪漫的《天使爱美丽》,怪才导演蒂姆•伯顿(TinrBurton)的惊悚片《理发师陶德》, 包括去年章子怡监制的首部商业喜剧《非常完美》都大量的使用了特效合成的长镜头, 带给剧情一种紧凑、流畅、充满梦幻意味的形式美感。而在梦工厂1999年拍摄的世界 首部以宗教为题材的史诗动画《埃及王子》中,摩西和哥哥雷明斯在埃及小巷驾马车飞 奔的画面成为电脑特效长镜头演绎的典范——镜头随着两人在埃及街巷赛马的前进长 时间跟拍,然后从高速旋转的车轮急速中穿过一直绕到人物面部,不仅连贯的展现了彫 片精美的三维背景,景别角度也从人物背面的远景一直流畅推动到正面的近景,这一手

法不仅令影片节奏紧凑激烈,更使镜头表现的酣畅淋漓,让观众好像一起从古代埃及的 街头驰骋而过,充分调动了观众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的情绪。

1.3.3唯美的影片色彩

影片最为直观也最为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影片自丰富而绚丽的色彩。色彩也是电影重 要的气氛渲染和叙事手段。色彩的良好运用起到叙述情节、交代环境、增强视觉形象、 烘托影片气氛、表达人物感情的作用。传统拍摄中,影片的色彩主要依靠灯光师打光和 人物服装色彩获得,后期洗印时只能适当控制色彩校正,这种色彩方式几乎全部依靠前 期拍摄,后期很难再有发挥或弥补的空间。而电脑特效当中利用数字较色则相对自由的 多,它不仅可以模拟真实光源,还可以做到后期人物补光、画面降噪、更换局部色彩等, 为影片创造更为细腻和独特的色彩风格。

摄影机在拍摄影片的时候,由于光线作用,会出现不同情况的偏色而无法达到影片 理想的色彩效果,后期的数字较色通过红、绿、蓝和透明度4个不同通道,在精细控制 影片的冷暖基调、曝光对比度、瑕疵修复等方面都可以做到完美无缺。例如蒂姆•伯顿在 指导《理发师陶德》一片时,表现了一个因复仇而杀人无数的理发师,影片釆用了阴森 的冷蓝色作为主基调,而将陶徳生意兴隆但却暗藏杀机的理发馆则校正为夸张明亮的暖 黄色,强烈的色彩对比增强了影片焦虑不安的情绪,并暗示着危机四伏的惊悚气氛。影 片当中整条街道都是通过3D建模完成,而石板路的反光以及灯火通明的窗口,都是在 后期中较色得到的。张艺谋导演在处理《满城尽带黄金甲》时却刻意的加强了辉煌的金 色效果。宫廷的廊柱也使用了自上而下、由紫色向黄绿渐变的琉璃制成——这种璀璨的 色彩不仅令影片华丽无比,也隐喻了粉饰太平却混乱荒淫的皇室内乱。

数字较色在电脑特效和实拍画面合成的领域当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例如将 实拍的飞行员画面抠像后,与三维动画的飞行器合成,两者由于不同的光线环境会出现 色彩上的不一致,必然看起來画面虚假。较色可以使不同素材的色彩统一在同一个色调, 还能够细致的控制人物的暗部和亮部,修整反光,或是加大反差,非常自如的可以将不 同素材拼接在一起,真正实现虚拟拍摄的创意。

数字色彩校正还可以在不影响人物皮肤的情况下,对局部细节色彩进行调整,例如 影片需要麦田呈现金灿灿的更为耀眼的颜色,利用数字较色当中的蒙版工具,可以通过 划定色彩区域,使用色彩通道单独较色的方式得到理想效果,人物色彩不会因场景变亮 而变的曝光过度,如果导演需要,后期较色甚至可以更换人物身上服装的色彩。

较色是电影魔术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美容作用”——数字色彩校正 可以将角色的皮肤柔化、降噪、提亮处理,在拍摄类似《幕光之城》这样唯美主题且要 求主角青春靓丽的偶像剧时,较色更可谓功不可没。此外数字较色还具有为影片添加颗 粒、陈旧处理、添加光效等作用,之所以特效电影的画面如此逼真震撼且牵动情绪,脱 离了数字色彩的美化修饰是无法实现的。

1.3.4题材与想象力的拓展

特效电影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之下彻底的解放了自己的生产力,只有观众想不到,没

有特效实现不了的。许多当今引起轰动的特效大片其实早在10几年前就已经被导演所构 思,无奈技术的限制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这样的题材设想。如获得2008年奥斯卡最佳视效 奖的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是根据90年代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 部怪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婴儿从出生起便是一个80岁的怪胎,因此被遗弃在老人院 的门外,但他却奇迹般的反向生长,越来越年轻,经历独特的人生体验,直至变成一个 婴儿离世。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拒绝使用不同的演员分饰“本杰明”的不同年 龄阶段,但在传统电影特技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这份固执只能让影片的拍摄计划雪藏了 十多年,直到2006年电脑特效技术的完全成熟,著名特效制作团队Digital Domain利用 自主研发的Emotion Capture (情绪捕捉)系统采集了主演布莱德•皮特(Brad Pitt)面部的 200多种表情信息,并为此创建了数据库,并将三维的人物头部模型与实拍画面相结合, 从而制作出布莱德•皮特从老年至青年时期跨度35年的的全部面貌和表情特征,其逼真的 画面效果匹配写实的影片叙事风格,令包括工业光魔在内的特效高手都看不出电脑特效 制作的痕迹⑹。CGI技术的应用无限扩展了影片的创作题材,近年來特效大片爆炸性问 世的速度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特效电影对人类想象力的解放,有太多太多曾经的创作理 想蓄积到今天才得以实现!而电脑的效率提升和软件的广泛普及让这些技术也变得家喻 户晓,即使是普通用户,也可以通过电脑软件自己从事丰富的特效创作,令电影特效不 再是神秘的电彩秘籍,而是人人可以表达自我想象力的创作工具。

1.3.5降低成本节省资源

电影拍摄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传统电影的制作多依赖于前期的设置,无论是光电 效果还是爆炸燃烧,都需要通过真实的摄影完成,这不但对特技演员的人身安全构成威 胁,更重要的是对资源造成的浪费无以计数。好莱坞大片当中经常看到的连续几十辆汽

车相撞、飞机爆炸、别墅倒塌乃至森林大火等场面的确是增添了电影的视觉冲击力,但 仅为了追求刺激的画面而消耗巨额资金、并损坏价值不菲的道具、对空气环境形成严重 污染、每次拍摄如难以达到精确的控制效果还需要反复重拍,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而 如今,特效电影将电影的绝大多数制作成本转移至后期制作部分——一切通过数字创 建。创作者对于影片不同角色造型、特定的时代地域、特殊的角度和镜头运动、风格化 的影片色彩等任何要求都可以得到充分满足,甚至对于某些全CG(Computer Graphics电 脑图形图像)制作的影片中,例如《加勒比海盗》,演员可以省去服装、化妆、道具、 背景等一切烦琐步骤,仅靠蓝幕抠像和捕捉技术就可以拍摄影片。而最终观众看到的影 片效果,可以说全部是由动画师和特效师在后期加工完成的。这在一方面加强了前期设 计与后期制作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求演员具备“想象”表演的能力,因为在前期拍摄 时还是只有蓝幕背景的坏境而已;最终特效影片要求动画和特效制作人员兼具多方面的 高端才能,是他们替代演员成为一部特效电影的幕后主角。

1.4电脑特效的分类

电脑特效是如何实现影片视效制作的?按照生成方式与实拍结合的关系划分主要 包含两个方面:既模型创建与画面合成。模型创建指用三维软件生成的角色以及场景 造型、群集粒子动画以及立体光效等;而画面合成包括运动捕捉、背景抠像、运动追踪、 摄影机匹配、较色与画面合成等内容。前者用于创建实体角色场景及表演动画,后者则 侧重将诸多元素合成完整画面并调节影片质感,两种特效的结合使用是大多彩片采用的 特技方式。

Zbrush、3Dmax、Maya和Softimage等三维技术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在此以iffl面 合成部分中的运动捕捉、后期追踪和抠像三个部分为解析,说明电脑特效如何和实拍影 片无缝结合。

1.4.1运动捕捉

全称Motion capture,简称Mocap。Mocap是指可以定位人物在三维空间当中运 动状况的高精度设备。也是能够使影片当中各种动画角色栩栩如生的原因。早期 的运动捕获设备需要通过房间安置多个红外线摄像机,用以捕捉演员身上特殊服 装的发光点,即传感器,以获得各个关节部位在空间中的步数和位移。捕获的方 式有机械、声学、电磁和光学几种,其中光学的捕获是特度最高,捕捉范围最大

也是最轻便的。最新型的捕捉仪是通过光纤运动捕捉,例如加拿大Measurand公司 独立研制的ShapeWarp⑺,就是一款可以带到教室、户外、甚至任意地方的无线、稳定 的高精度捕捉仪,而且较之以往的设计也更加轻便,从而利于表演者更加自如的行动, 或是捕获细微的动作。光纤捕捉可以将传感器以带状方式固定在四肢上,当关节弯曲, 传感器通过测量光纤的导光率变化,计算出关节的弯曲角度,从而获得四肢运动方向等 信息。所有传感器,都通过排线联接到数据采集器上,通过排线对传感器供电,以及数 据传输。数据传感器再通过WIFI无线局域网,把数据传到电脑上,然后软件恢复出人 体的运动模型。

这种捕捉仪摆脱了摄像机的镜头范围控制,可以在200米以内进行数据传感,扩展 了演员表演的动作空间。光纤Mocap甚至不需要工作站,只要配备了安装MotionBuilder 和Quest3D软件的笔记本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捕捉,极大的节省了成本。此外,在近 景景别当中,手部是体现情绪的重要组成——光线捕捉仪器还配有数据手套,专用于捕 获手指关节如抚摸、移动、抓取、装配、操纵等微妙的运动,可谓活灵活现。更重要的 的是,这种捕捉仪还有一条如弯曲软管一般的传感带,如果设计师想要给影片角色添加 一条尾巴,或是表现外星生物的触手时,传感带便可以真实的模拟这种运动并对其进行 灵活的数据捕捉,方便三维建模。

再灵便的动作捕捉也只是仪器,想要角色生动的表演需要全方位的设计角色。例如 现在电视台和网络推出的虚拟主持人,常使人觉得僵化缺乏生命力,虽然也是动作捕获 的动作,但仍显得十分生硬。因此无论是丰富情感的机器人,还是冰冷陌生的异形生物, 都需要在动作捕捉之前,细致的研究其年龄、性格、喜好、生存坏境、动作模拟来源, 行动有没有受到服装牵制,包括机位等信息。创建一个真实甚至有血有肉的角色不能仅 考依赖先进设备,还需要在表演和剧本上多下功夫。即使是最好的捕捉仪也只能捕获大 部分动作,而电影所需要的夸张、慢镜、特殊的运动风格等都还需要动画师手调才可以 得到。

142运动追踪

运动追踪英文全称Track Moition ,是指在影片素材的二维平面上,确定一个点來 进行目标层的追随运动,或稳定摄影机的画面抖动的特效运用。这在电影拍摄中也是卜 分常见的重要特技。在影视创作的过程当中,摄影机和镜头的运动与场面调度是使画面

连贯的重要环节,除非基于特殊需要,否则极少出现只用固定机位、固定镜头拍摄的画 面。但在后期将特效与摄影机运动同步,甚至角度同步着实是一个棘手问题,运动追踪 的技术破解了这一难关。

运动追踪可以修复影片拍摄完成后出现的穿帮镜头,抹去瑕疵,也可以将特效制作 的局部,例如火焰燃烧的手臂通过电脑“定位”在角色身体上,并随着镜头的角度和位置 变化而改变。运动追踪还可以合成特效画面,如果导演想要制作海面无数随波起伏的古 代战船,都町以将船只的模型在素材中进行水面起伏的追踪效果,甚至连倒影都一并呈 现相同运动。有时候还会有更加细节的追踪使用,例如汽车的后视镜和车身反光追踪爆 炸光效以求得到真实的环境色,或是摄影机改变透视和距离拍摄窗外合成的风景,追踪 仍可以跟随摄影机角度作出相应的透视改变。简言之,运动追踪是犹如吸盘鱼吸附在大 鱼身上进行同位运动的原理,只是数字技术下的追踪效果还会添加旋转、缩放以及透视 上的追随变化。

追踪运动要求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就要有明显的追踪点设置。首先,追踪点要明显区 别于画面的其他色彩和明度,电脑将在后期当中通过识别明显差异找到需要跟踪的捕捉 点,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注重,捕捉点附近不能有相似的亮点存在,它会干扰追踪的正 常路径运动。例如哈利波特的魔棒顶端需要标注出一个彩色明艳的亮点,才能在后期将 光效跟踪在挥舞的魔棒上。其次,需要追踪点在运动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形状变化。最 后,不能使追踪点有过多的遮蔽现象。例如在想要在运动的角色身上追踪上一对翅膀, 而她在起飞的时候,前景有树木短暂遮蔽了追踪点,电脑尚可以识别正确路径,如果时 间较长的遮挡,就会出现“跟丢'或“跟错”的问题。

追踪技术还可以用于“消除摄彩机”,即平稳网面运动。一部影片当中远景系列的景 别通常会占到5%到10%,尤其航拍画面能够体现恢弘的影片气势,但即使最有经验的飞 行员也很难平稳到不使摄像机发生任何抖动,这会降低画而品质,甚至暗示有第三者在 场的错觉。而运动追踪可以在计算机中捕捉景物中的一个特殊点,进行同步摄影机运动, 相当于和摄影机一起飞行、波动和运动,从而消除画面的不稳定。

1.4.3抠像

抠像技术又名键控(Key),意指将画面当中某一区域的色彩吸取清除,以得到背景

透明的图像效果,用于与实拍镜头和其他素材的完美结合。

抠像已经成为制作特效电影必须依赖的手段。也被人们称作是电影的传统拍摄和数 字技术的拼贴游戏[8,0 1956年美国电影《十诫》摩西劈海的镜头最早使用到抠像技术, 但早期抠像技术还十分简陋,多为多重曝光手段替代。胶片的多重曝光既指,先拍摄人 物,然后将背景的部分区域用黑色遮光片遮挡留出空白,拍摄前景完成后,再利用同• 画面,重新拍摄背景,两次曝光形成人物和背静的叠加,但这种手法既不好控制,又十 分有限,因此造成很大的不便。而1978年电影《超人》中,更是将演员直接用钢丝吊在 空中,辅以灯光师和色彩的调节,加上摄影技术的努力,实现超人飞翔的特技效果的。 后来的简单的抠像,也因扭曲的人物画面和生硬如纸片一般的前景合成均令创作无法达 到理想效果。

而如进抠像已经发展至“无所不透”的地步,甚至可说,演员不需要走出摄影棚,仅 依靠蓝幕或绿幕抠像就能将其置身于电话厅、汽车、飞机、地铁站、湖畔、街道、异国、 外星球等各种剧情需要的地点!抠像的成熟,将电影拍摄推向虚拟表演的新阶段,极大 的方便了拍摄需要和节省了制作成本。抠像通常需要蓝色和绿色的幕布背景,现在也包 含有抠像漆和抠像箱的使用。这两种产品沟为200号标准蓝色或绿色,前者可以更加平 整的作为地面或墙面抠像,消除了幕布抠像容易出现皱褶,从而导致画面抠不干净的问 题;而抠像箱则用于搭建高低不平的地表、沟壑、岩石等,这些都可以在后期制作当中 轻易扣除,并合成上制作好的自然画面。

抠像之所以再用明亮的蓝绿色幕布,原因有二,首先明度较高的色彩在曰常生活当 中非常少见,自然色往往较为暗沉,提纯的亮度色彩更容易被计算机识别;其次蓝绿色 恰好是人体皮肤及毛发的对比色,因而即使是发丝蓬松的人物边缘也很容易被抠除,从 而得到更为精细的抠像效果。通常抠像的时候会避免高反光的物体出现,例如车窗、眼 睛、头盔、或者皮革光亮的外衣等等。在当今电彫制作当中,会将直升机或汽车玻璃去 掉后再置于蓝幕前,方便摄影机摇镜以及360。旋转拍摄,后期抠像以后,在电脑中为其 添加上玻璃及倒流的街景,较色后还要添加反光,直升机会再增加螺旋桨和机尾的动画 追踪已得到极为逼真的视觉效果。

如今基于抠像制作的电脑平台也越来越先进。Adobe开发的AfterEfects> Eyeon公

司的Digital Fusion,还有德国CFB中心推出的老牌抠像系统Zbig,均由于其对色彩主体 的还原一一尤其是人物皮肤的微妙光泽表现出色而备受推崇。各种软件强大的抠像功能 不仅可以抠除如液体、婚纱、烟雾、玻璃等半透明的物体,还可以对半透明物体的阴影 也进行透明度和色度调整,对带有运动模糊的复杂运动物体——例如凌乱且飘动的头发 等都可以轻松键控,得到更为真实的效果。

第二章:中国电影特效的历史发展

作为魔幻艺术的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特效制作密不可分。卢米•埃尔兄弟1985年 首次放映《火车进站》成为世界电影的开端,其后法国导演梅里爱又发现了电影魔术的 奥秘,开创了电影特效的起源,时隔不久,这一西洋镜便传入中国的时尚之都——上海, 而随着中国电影的进步,特效技术在百年间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凝聚了中国无数 电影先驱们的智慧与辛劳。现在这些传统特效的制作方式虽然已经被计算机所取代,但 却是中国特效电影成长的历史轨迹,却是为今天的特效制作溯源以及传承与发展的重要 依据。

2.1中国电影特效的初级探索阶段

2.1.1二十至三十年代初步尝试

若为中国特技电影溯源,上海则首屈一指⑹。电影特技于20年代初传入中国,上 海作为经济与流彳亍文化的敏敏词换替地,最早领略并掌握了特效的制作工艺。“电影特技”来自 英文“Trick”,意思是“魔术”,并被摩登的译为“曲力克”。当时的特技主要运用摄影机拍摄 技巧完成。如1922年上映拍摄的《聊斋志异》系列,摄影师廖恩寿运用摄影机的倒拍、 停机再拍等现在广为人知的技巧制作特技,彩片中出现水缸破而复原,人物穿墙而过等 画面在当时放族时均引起观众的兴趣,而在后来盛行一时的武侠片里,为渲染高手们的 高强武功——飞檐走壁、腾云驾雾、变身易容的特效更是被普遍运用。1928至1933年 的电影《火烧红莲寺》和《姊妹花》等影片,将摄影和绘画相结合,并使用遮光片多重 曝光,还创作岀场景大火燃烧和“分身术”等特效。但这一时期的电影特效总体来说是在 摄影机上做些文章,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后期特效还相去甚远,可以制作的特效画面和水 平也十分有限。人员分工也不够明确,常常是由摄影师、美工、绘景师合作完成,缺乏 科技含量。

2.2新中国特效制作的科技更新阶段

2.2.1四十至五十年代科技探索与发展

40至50年代是是中国电影初具雏形的时期,电影特效制作也被单独分离并开始以 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影片特效的尝试"叫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这三大电影生产基 地在新中国成立的同年先后建立,为出开拓中国电影事业的迈出了第一步。次年应中央 电影管理局的指示,各制片厂纷纷设立电影特效部门,当时的特技人员需要通过各厂选 拔,统一派送至长春的东北电影制片厂进行严格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制作实习,正是这些 最初的技术摸索成为日后中国特效电影事业的开端,这其中上海电影制片场更成为特效 电影的领跑者。

建国初期,战争题材彩片成为当时的表现主题,影片需要大量表现军舰、坦克、飞 机和海啸、炮火、轰炸等高难度特效场面,技术不足成为一大难题。《海上风暴》是上 影拍摄的第一部使用“高科技”方式拍摄的特效影片,剧中有海船同敏敏词换替战斗同时又遭 遇风暴袭击的情节,剧组为此搭建了 1: 1的海船布景,并制作了大型吹风机和可容纳4 吨海水的大水箱,模拟船只遇险的风浪效果。但由于拍摄时没有和模型相匹配的高速摄 影机,导致模型船看起來十分虚假,加上手绘的天空背景,更令画面穿帮严重。这是上 影首次采用模型和大规模现场特技制作的电影,加上后來《胜利重逢》一片火车爆炸场 面效果失真,均以失败告终。

直到1952年拍摄《南征北战》,该片大小战役共有7场之多,大有方圆几公里的凤 凰山总攻,小有人员密集的将军庙车站巷战,导演向部队申请了一个连队的士兵以协助 拍摄。影片将场景挪至户外,利用模型和烟火制作炮火连天的场面,并将将军庙的爆炸 在摄影棚中完成,据说模型坦克操纵十分方便,拍摄燃烧场面之后只需用一个木箱覆盖 就能将火熄灭。为得到真实的画面效果,影片光烈性炸药、黑火药、煤焦油及烟幕弹、 照明灯等就使用了上千个,燃烧和爆破900余次,拍摄效果蔚为壮观。虽然影棚内拍摄 的砖瓦飞溅的爆炸效果仍有些不理想,但影片的成功为后来拍摄《渡江侦察记》、《淮上 人家》等电影特效的制作积累了经验。

1953年,上影成立特技科,使电影特技单独划出设为专项研究与制作的重要技术 部门。特技科包括设计股、摄影股、模型股、烟火股,并聘任了专门的技术顾问,扩充 人员,为机构配备增配设施器材。该部成员群策群力,解决了高速摄影机的问题,他们 还根据操作的实际需要,设计制作改装了一批实用可靠的逐格马达、合成摄影台、可进 行简单光学技巧印片的车床型合成台、以及逐格放映机、合成摄影室等。这些特技设施 和设备的完成,为上影特技的充实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1955年戏曲神话影片《天仙配》由上影特技部自主研发并使用了先进的“分色合成” 特技,也称“透画法”来完成影片的特效制作。这一技术是由“透画法”已经接近现在的特

效合成,是分别将拍摄好的人物与背景再在后期当中拼合的技术,何以混合岀例如神仙 从夭而降、人物形象变幻、或是穿越云层飞翔等效果。该片还首次大量使用液态的二氧 化碳制作云海,兼之经验已较为丰富的模型技术,令影片取得空前成功,仅大陆地区就 观众过亿,成为当时最高票房的影片。

2.2.2六十年代创造与研发

60年代是我国特效电影自力更生自主创造的重要时代。

1960年神话故事片《马兰花》首创了“换头术”的特效技术。特级设计师李智杰创 造性的利用停机再拍和以及分光合成、两次曝光等特效拍出了一人分饰两角的画面,但 和以前《姊妹花》利用遮片排除的“分身术”特效相比,“换头术”可以令同一个人的两个 画面拥抱或是牵手!上影自主开发的这种特效,苏联直到70年代才开始使用,并著论 文在报刊介绍发表,老一代电影人的才智与创造至今令我们感叹。此后由电影技术厂、 上海电影科技研究所和长江光学仪器厂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光学技巧印片机,他可 以通过光学器件印片,不仅极大方便了的电影的后期特效制作,而且可以满足各种不同 的特技需要。可以实现的效果包括:让画面景物有清晰至模糊直到完全消失,或是将分 拍的两个不同镜头结合,对影像放大和缩小、加快减慢人物动作等。光学技巧印片机成 为为电影的特技制作的重要技术手段,特技车间集体更因为这像发明荣获上海市新产品 奖和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一等奖,成为上海电影特技研究发展中的重大成就。

同时期上映的神话题材影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宝莲灯》,都是传统神话中 最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段落,需要前所未有的大量特技画面。为表现孙悟空七十二变和神 仙鬼怪的各种法术,后期技术更是将“停拍倒放”、“绘画模型”等十八般武艺轮番登场, 特效镜头之多创当时国产影片的最高纪录。当时发明了 “分裂遮光器”特技摄影技术, 创造岀人物忽隐忽现,位置不断转换的特效画面,为影片增色不少。

2.3停滞之后的全新开拓时期

2.3.1七十至八+年代绝地重生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对中国电影产业造成沉重的打击,文革之后, 趋于停滞的电影特效探索才又再度焕发生机,电影人在特效技术上的不懈探索使其又有 了新的进展。那时轻质泡沫水泥被引入特效制作,它是在水泥中混入锯末与黑灰材料制

成,可以模拟砖瓦或是建筑的外墙,难辨真假。借用此技术,剧组人员复原了唐山正的 街道和房屋全景,并于1979年拍摄《蓝光闪过之后》,成功的制作出了唐山大地震中房 屋接连倒塌、烈火燃烧、巨大的碎裂建筑的灭顶般的砸向向奔逃的人群等灾难性画面, 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恐怖感觉,印象深刻。这是首次融合高科技,使用原景搭建的手 法令制作大面积视觉特效的尝试,逼真的视觉效果也振奋了电影人的信心。

1973年,上影决定重

  1. 上一篇: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电影新视觉表达研究
  2. 下一篇:MG动画制作标准有哪些
  1. 关闭

联系我们

不管是有关案例,还是有关动画、视频制作,只要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我们。
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回复您。

4007181001

公司地址: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万科朗润园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